1. 您現在的位置:首頁
  2. 廣電
  3. 龍河口精神豐碑永固
龍河口精神豐碑永固
發布時間:2020年04月08日 16:38          來源:舒城縣融媒體中心     閱讀數:109197

 


有一種精神叫敢為人先,有一種精神叫艱苦創業,有一種精神叫團結一心,這種精神就是---龍河口精神。

正是靠著這種精神1958年舒城十萬人民肩挑手推 ,土法上馬,歷時三年建成“世界第一人工土石大壩”,歷時10載完成續建和各類配套工程,與淠史杭水利綜合利用工程連為一體,實現了南水北調、江淮溝通的規劃方案。水庫千米大壩是世界第一長的人工土壩,具有世界性的資源稟賦,前聯合國大壩委員會主席托蘭先生稱贊她是“非常了不起的工程,世界水利史上的偉大奇跡?!彼褪侨缃竦凝埡涌谒畮?。

龍河口水庫,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萬佛湖——國家5A級景區,是淠史杭綜合水利樞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,上控1000余平方公里的水域,下保150余萬畝良田,具有防洪、灌溉、養殖、旅游、發電、航運六大功能。

    今天讓我們把歷史的時針撥回到大壩修建以前。有史記載以來,舒城地區平均兩年就有一次水災。每當洪水來襲,沖毀田園房屋,人民流離失所。若逢干旱年景,不僅莊稼顆粒無收,人畜飲水都非常困難?!芭嗡粊?,恨水水不走”,可以說,千百年來,舒城人民飽受旱澇災害之苦。

1958年,在偉大領袖毛主席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”的號召指引下,舒城縣委、縣政府決定興修龍河口水庫,舉全縣之力,從21個公社調集10萬青壯年,以軍事化管理組織會戰龍河口。在當時物資匱乏的歷史條件下,工地上的數萬名干部群眾,住著最簡易的工棚,有的人甚至露宿工地,即使是三九寒天,也只能這樣,天太冷了,晚上許多人蜷縮在一起,相互取暖。那時的糧食標準,因為天災頻發沒人每天從1斤降到了8兩,每天勞動近12個小時,甚至更長時間,可以說是捆著肚皮干活?!扒缣煊晏煲粋€樣,白天晚上一個樣,干部群眾一個樣”,大家心向一處想,勁往一處使。技術人員不足,就從民工中選拔,以老帶新,很快就組建了一支拉得出、打得響的石工隊伍;炸藥不足,就自己動手制造,全縣辦起了兩百多個制硝作坊,一個月內就制成“土炸藥”5000多公斤;壩體需要層層碾壓,在工地上僅有兩臺拖拉機的實際情況下,大部分碾壓工作是靠著人力拉動八千多斤重的大石滾完成的。

龍河口水庫自1958年動工,到1960年建成受益,至1969年最后竣工,歷時十一個春秋。它是舒城人民用血汗書寫在中國水利史上的輝煌篇章,用生命鑄就的歷史豐碑。自此以后,龍河之水,匯聚眾山之清流,澤被后世之子孫。而在時間的無涯里,舒城人民為此付出了多少犧牲,時至今日已經難以具體統計。幸運的是,還有很多名字,還有很多故事,并沒有埋沒在歷史的荒草里。

共產黨員謝大勇,舒城縣城關鎮河鎮村人,當時擔任干鎮團突擊隊隊長。那時二十幾歲的他,身大力不虧,挑土,別人用簸箕,他用稻籮,一擔能挑兩百來斤,領導在工地上表揚他,他心里可高興了,越干越有勁。主壩清基開始后,水滲透得很厲害,指揮部調來了幾臺抽水機,因為流沙常塞住吸水的蓮蓬,水抽不上來,需要人下到水里去清除。當時正值數九寒天,滴水成冰,水面結了一層冰,必須破冰下水。謝大勇二活沒說,接過酒壺灌了幾大口,“把棉襖一掀”,砸碎浮冰,一個猛子扎下水去,清除流沙。當他上來時,貼身衣服都凍得鐵硬,腿上厚厚的一層汗毛都讓冰塊拉光了,指揮部表揚稱他是“鋼骨鐵人”,他自己卻說:在那樣的情況下,不干也得干!哪能當孬種!謝大勇,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產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,標刻著共產黨員的行事工作尺度。

孫金發,是水庫工地發電廠廠長,這位抗美援朝的戰斗英雄,為保證工地上正常用電,自筑壩開始至大壩合攏,歷時三年沒有休息過一天。但是那夜以繼日的忘我工作,卻耗盡了他的全部心血。大壩建成后,他在自己的家中溘然長逝。他的母親在整理其遺物時,從一個破舊的箱子里發現了一本《革命傷殘軍人撫恤證》。目不識丁的老母親來到兒子單位領導家,詢問這是啥證件,領導看后半天不語,眼淚卻是怎么也止不住,他又怎么忍心告訴這位年邁喪子的老母親這樣一個事實:孫金發是一位右腎被切除、左腎一直在潰爛、左半邊肺葉早已喪失功能的一級革命傷殘軍人!黨和人民給予他的撫恤金,他分文未取,卻一直強忍疼痛,帶病工作,為了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利益,慷慨地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。

趙學信,當時擔任縣水電局副局長,主要負責“定向爆破”前清理現場工作。工地上每天都有爆破,民工們因為不分白天黑夜施工,每個人都疲勞不堪,聽說要爆破,以為可以停下來喘口氣了,許多人就躲在大石頭后面,躺下就睡著了。趙學信每次都要大嗓門地催促,甚至是粗暴地趕他們。1960年3月15日清晨,當司號員吹起準備放炮的信號,當時警戒區還有不少新到工地、不懂放炮信號的民工,沒有及時撤離。趙學信冒著石炮就要爆炸的危險,沖進警戒區,呼喚民工趕快避開。當確認所有人已撤離警戒區,他自己卻延誤了撤離時間,不幸被飛來的巖石奪走了年輕的生命。趙學信烈士犧牲時年僅31歲,爆破的威力與危險他比任何人都清楚,卻毅然用自己的生命恪盡職守的履行著黨員干部的神圣使命。

許芳華,她的故事在當年可以說是家喻戶曉。十九歲的她,結婚才三天就來到工地。在工地上,她臟活累活搶著干。挑土,她趟趟都比別人多幾鍬,天天都比別人多跑幾個來回。休息的哨子響了,別的姐妹早累得東倒西歪,可她拾起喇叭筒,又開始宣傳修水庫的意義。她出口成章,能說會唱,一個月入團,三個月入黨。當工地指揮部從成千上萬的女同志中挑選出一百二十人組建“劉胡蘭戰斗連”時,大伙異口同聲地選她當連長。她也不謙虛,辮子一甩,一聲呼喚,一百二十個姑娘便齊整地站在大壩通道上。她起個音,姑娘們就一起喊起了號子:“……老學穆桂英,少學花木蘭。是英雄,是好漢,水庫工地比比看……”粘土上壩,要用石磙層層碾實,八千多斤重的石磙全靠人拉,拉石磙可是一個要力氣與耐力的重活呀。要強的許芳華要帶領“劉胡蘭戰斗連”的姑娘們和“董存瑞戰斗連”的小伙子們比賽拉石磙。小伙子們說:“比生孩子咱沒那本事,比拉石磙,這擂臺你們敢打?” 許芳華響亮地說“敢打!” 結果是劉胡蘭戰斗連的姑娘們獲勝了?!朵氖泛伎煊崱钒堰@件事稱之為“在龍河口的上空放了一顆特大衛星”。水庫是在枯水的嚴冬修建的,那時只講“男女都一樣”,許芳華和劉胡蘭戰斗連以及所有工地上的姐妹們,無論是下雨下雪,還是天冷刮風,她們和男同志一樣拼命,一樣泡在冰冷的泥水里干活,很多女同志因此落下婦科疾病,有的甚至終生不育,付出了一個女人最大的犧牲。

龍河口水庫的興建涉及五個集鎮,十萬多人口。當時沒有財力對他們妥善安置,水庫開始蓄水后,他們的良田被淹沒,家園被拆除,一時無處安身,只能在水暫時淹不到的地方搭建窩棚,一家幾代人擠在一起臨時居住。有的家庭由于窩棚地方狹小,過著風吹日曬的艱難生活,有的窩棚里不能砌爐灶,就露天挖個地鍋,這樣晴天倒是能夠堅持,雨天就是燒飯也難啦!隨著水位的上漲,他們一次一次的向高處搬移,生活生產資料在遷移中損失慘重,有些老弱病殘的家庭只能過著流浪的漂泊生活。移民區人口土地少,那些以農為本的農民生計更是難上加難,就是在這樣連續三年多的艱苦條件下,人民還是沒有怨言,社會秩序仍然穩定。他們或許木訥寡言,卻用行動詮釋了舍小家為大家,棄短利而求遠謀的偉大精神。

山魂水魄,湖景海象,高山仰止。正是由于龍舒兒女的勤勞智慧、百折不撓的奉獻犧牲,終于實現了龍舒人“劈山引水,灌溉良田千萬頃;興利除害,造福子孫億兆年”的偉大夢想!這種“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,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,艱苦創業的奮進精神,顧全大局的犧牲精神,萬眾一心的團結精神”,就是“龍河口精神”!

謝大勇、孫金發、趙學信、許芳華這些當年的英雄們,還有那些連一個名字都沒有留下,便長眠于這片土地的無名英雄們,其可貴之處在于:他們不需要組織上的強迫命令,甚至不需要任何規章制度的硬性約束,而是自覺自愿地、時時處處地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去嚴格要求自己。他們用汗水、用行動、用熱血、甚至用生命,詮釋了共產黨人鐵一般的信仰,鐵一般的信念,鐵一般的紀律,鐵一般的擔當。讓我們一起把“龍河口精神”永世傳承下去,始終“不忘初心”,目標同向,工作同力,落實同步,用實際行動將自己融入到實現“中國夢”的偉大實踐中去!

 

 


主辦單位:舒城縣融媒體中心 地址:舒城縣城關鎮桃溪東路融媒體中心 聯系電話:0564-8623660 傳 真:0564-8624824 網絡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64-8624824 信箱:8623660@163.com

皖ICP備07011113號-1?皖網宣備070025?Copyright ◎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 舒城縣融媒體中心 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

皖公網安備 34152302000107號    技術支持:舒城傳媒 訪問統計

欧洲mv日韩mv国产mv_日韩欧美亚洲国产_色吊丝国产永久免费网址_亚洲欧美日韩中文高清ww